福利高清 https://www.bb51.cc 著名小说家倪匡走了,终年87岁。 他与金庸、蔡澜、黄霑,并称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。 他是作家亦舒的哥哥,明星周慧敏的公公。 他曾为金庸代笔过《天龙八部》,也帮古龙代笔过《绝代双骄》。 他曾参与《精武门》的编剧工作,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“陈真”这一经典形象。 他的“卫斯理”系列小说,至今仍旧是很多读者的心头好。 他说,自己有三大爱好:烟、酒、女人。 一 香港作家协会曾开了个小说训练班,特别邀请了倪匡当讲师。 有天,班上有同学问倪匡,如何写好小说。 结果,倪匡竟然哈哈哈大笑几声后对同学们说: “其实写小说很容易,只要有大量没意思的话就可以了,像我就只有初中毕业。” 这就是倪匡,仿佛什么都可以拿来开玩笑似的。 但其实,他是一个十分认真细致的人,尤其是在对待写作上。 1935年5月30日,倪匡出生于上海。 倪匡的母亲很注重对倪匡的教育,在他很小的时候,母亲就开始教他读《孟子》。 读完《孟子》后,年幼的倪匡,从此就迷上了各类文学类书籍。 于是,他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。 当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在玩游戏时,他却能心无旁骛地坐在大家旁边捧着书读。 由于长期的阅读积累,再加上不错的天赋,所以倪匡在读初中时,常常被语文老师夸奖作文写得好。 有次,老师直接对倪匡说:“你作文写得很好,可以考虑以后向这方面发展。” 自此,倪匡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。 但是,成为作家,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。 二 1957年春天,22岁的倪匡,来到香港,开始在工厂做杂工。 有天早上,倪匡和工友们在工厂等开工,由于无聊,大伙拿起一旁的《工商日报》翻阅了起来。 报纸里有个故事,大家一致认为很精彩,但倪匡在看了这个故事后,却拍着胸脯对大家说:“这种东西,我也会写。” 大家听完后,都开始嘲笑倪匡自不量力。 自尊心很强的倪匡,强忍下大家的轻视,当天下午回家,就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。 倪匡给这篇小说起名为《活埋》,并把这篇新鲜出炉的小说,立即投稿给了报社。 结果,出乎倪匡所有工友意料的是,一周后,倪匡竟然接到了小说被留用的消息。 这时,大家才意识到,自己小看了倪匡。 1957年夏天,倪匡收到了《活埋》的稿费,90元港币。 那时,倪匡拼死拼活在工厂里上一天班,不过仅能赚2.9元港币,只能买四个叉烧包。 用一个下午,写一篇小说,就能赚到比一个月工资还多的稿费。 倪匡不禁感叹,写作真是太赚钱了! 于是,他开始一边写稿,一边在工厂上班。 倪匡确实是功夫到家了,所以他接下来凡是投稿,即被录用。 继《活埋》之后,他又接连向《工商日报》连投了十多篇稿子,悉数都被发表了。 后来,倪匡发表的稿子多了,知名度也越来越高,稿费也水涨船高。 于是,倪匡开始全职写作,并开始写起了影评。 但就在这时,一个著名的张姓影评人,却开始处处和倪匡对着干。 可他后来却不但和倪匡成了好朋友,两人还联手制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。 三 这个张姓影评人,就是“香港电影一代枭雄”张彻。 曾有人评论说:“张彻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,恐怕连徐克、王家卫都望尘莫及。” 影评人张彻有点怪,因为他不但不评电影,反而时常评论别人的影评,他尤其喜欢评论倪匡的影评。 倪匡凡是在专栏上一发表影评,张彻立马就写专栏对倪匡笔诛墨伐。 因此,当时常能看到两人在纸上“论剑”。 或许是“不打不相识”,长期打笔仗,反而让两人成了好朋友。 1967年,43岁的张彻,评而优想导时,决定找32岁的倪匡当编剧。 但让张彻没想到的是,当他说出自己的请求后,从没写过剧本的倪匡,竟像往常一样哈哈哈大笑几声后,郑重地对他说:“我不会写。” “没事,你小说怎么写,剧本就怎么写。”张彻倒也没气馁,反而鼓励起了倪匡。 倪匡觉得盛情难却,于是接受了张彻的邀请,按张彻的要求,开始改编他的武侠小说《独臂刀王》。 四天后,效率极高的倪匡,就给张彻交上了一本质量极好的电影剧本。 随后,张彻邀请了王羽、潘迎紫、焦娇等人,风风火火地拍起了电影《独臂刀王》。 该电影上映仅13天后,就赢得了票房高达129万多港币的佳绩,成了邵氏公司,第一个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片。 此后十年,“张彻执导,倪匡编剧”,几乎一直在为邵氏公司扛大旗。 张彻和倪匡相互成就,让彼此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放异彩。 他们的成就,也吸引了更多的“伯乐”,来向他们抛出橄榄枝。 1972年,37岁的倪匡,参与了香港嘉禾功夫片《精武门》的编剧工作,为李小龙量身塑造了“陈真”这一经典形象。 这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,再次为倪匡的编剧生涯,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倪匡曾撰对联:屡替张彻编剧本,曾代金庸写小说。” 他说,这是生平最得意的两件事。 而倪匡和金庸之间的故事,同样很精彩。 四 1959年,倪匡到香港的第2年,35岁的金庸,和中学同学沈宝新,合资创办了《明报》。 当时,《明报》副刊有很多优秀的写手,他们都由金庸精心挑选,写作水平非常的高。 而为了《明报》的发展,金庸也一直在努力为副刊吸收新鲜的血液。 一天,张彻给金庸推荐了,已在好几家报刊上发表过小说的倪匡。 据说,金庸观察了金庸很长时间,发现他写故事的能力确实很强。 于是,金庸就邀请了倪匡在《明报》写专栏。 倪匡的专栏大受读者好评后,金庸花重金,正式邀请了倪匡入职《明报》,专写杂文与武侠小说。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,倪匡觉得,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,似乎都无法在武侠小说上超越金庸。 金庸得知倪匡的困惑后,建议他改弦易辙。 1962年的一天,27岁的倪匡在搭乘巴士,行经“卫斯理村”时,当即喜欢上了这个地名。 随后,他便开始用笔名“卫斯理”,在《明报》上,连载“卫斯理”系列科幻小说。 结果,“卫斯理”广受好评,倪匡也因此越写越起劲。 1965年到1995年这30年间,是倪匡写作的高峰期,他曾一个小时写过2500字。 有几年的时间,他每天要写2万字,上午一万字,下午一万字。 倪匡曾说:“我是自有人类以来,汉字写得最多的人。” 而倪匡之所以如此“拼命”的原因,除了他想赚更多的稿费外,还因为在他走红之后,有太多的报刊负责人,通过各种关系,请求他为他们供稿。 后来,倪匡精心选择了12家报刊。 但是,倪匡有自己的原则。 他从不拖稿、不欠稿,所以他就只能加班加点加速写稿。 倪匡不仅每天忙着以“卫斯理”的笔名写稿,他还以金庸的名义,帮金庸代笔过一段时间《天龙八部》。 当时,金庸有事需出国一段时间,但他创作的《天龙八部》,正在《明报》连载,深思熟虑之后,金庸决定找倪匡帮忙。 金庸出国前,叮嘱倪匡:“情节你可以尽情发挥,但每个角色都有用,你不能让他们死掉。” 倪匡一想,武侠世界里打打杀杀的,不死有可能,但受点伤肯定在所难免。 于是,倪匡就把他很讨厌的阿紫的眼睛,故意给写瞎了。 后来,《天龙八部》再版时,金庸想删掉这段,于是询问倪匡的意见。 倪匡直接豪爽的对金庸说:“来问我,就不当我是朋友。” 金庸和倪匡两人亦师亦友亦知己,他们本是雇佣关系,但两人却谱写了一曲精彩绝伦的友谊乐章。 这是因为相互欣赏,更是因为志同道合。 而和倪匡惺惺相惜的人,除了金庸外,还另有一人。 五 这个人,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。 古龙在台湾初出道时,在作家圈里的人缘并不好。 但是,远在香港的倪匡,虽没见过古龙,却因为古龙的作品,对他颇具好感,并邀请他在《明报》上连载《绝代双骄》。 古龙欣然答应,但让倪匡没想到的是,《绝代双骄》连载了一半,古龙竟然写不下去了。 于是,倪匡提出了帮古龙代笔。 最终,在倪匡的帮助下,《绝代双骄》才得以完整出炉。 1967年,在《绝代双骄》完稿一年后,32岁的倪匡,和29岁的古龙,终于碰面了。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,但他们却都觉得:“与君初相识,犹如故人归。” 当天,他们把酒言欢、促膝长谈,大有相见恨晚之意。 从此以后,倪匡和古龙,就成了金兰之交。 后来,倪匡和古龙,就常常来到彼此的城市,看望对方。 有一次,倪匡和蔡澜去古龙家里找古龙,当时三毛也在。 当晚,三毛穿着露肩的衣服,雪白的香肩,竟看得倪匡和古龙直流口水。 他俩偷偷地跑到三毛身后,一二三,两人一起在三毛的肩膀上咬了一口。 三毛也不生气,只是哈哈大笑。 倪匡和古龙如此对三毛,虽然只是朋友间的玩闹,但这也正说明,倪匡和古龙,其实都十分好色。 六 蔡澜曾在《蔡澜谈倪匡》一书中写道:“倪匡家里整整一面墙,有几千本录影带,随便挑出一本来,封面特写之清晰露骨,当场把宾客吓得花容失色。” 倪匡确实十分风流,他年轻时赚的稿费,有很大一部分,都花在了泡妞上。 为此,他曾和妻子闹得很不愉快。 倪匡的妻子李果珍,是他1959年在香港读夜战时认识的同学。 当时李果真年轻漂亮,而倪匡因为写稿已小有名气,郎才女貌的两人,认识没多久就结婚了。 婚后,倪匡和李果女儿育有一儿一女。 倪匡和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,简直能惊掉很多人的下巴。 倪匡的女儿倪穗在美国念书时,交了一个男朋友,她暑假回家时,就把男朋友带了回来。 当天晚上,两人出去住了酒店。 第二天一早,倪穗对倪匡说:“爸,你知我昨天晚上干了些什么?” “什么?”倪匡故作惊讶的问。 “大战三百回合!”倪穗答。 “那你比你妈妈幸福!你爸,三个回合就溃不成军了。”倪匡说完,哈哈大笑。 倪匡不仅和女儿在一起时,是这种画风,对待儿子倪震,他也是这样。 七 倪震和父亲倪匡一样,风流成性,他给玉女周慧敏戴上的绿帽,简直不计其数。 倪震和周慧敏结婚后,有记着问倪匡,是否有提醒倪震不再拈花惹草了。 倪匡竟然答道:“这有什么所谓?我不觉得有问题。” 倪匡和倪震年轻时都挺荒唐的,但与儿媳周慧敏一味隐忍不同的是,李果真曾多次提离婚,但倪匡无论如何,就是不离。 后来,随着倪匡慢慢年长,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恋家,越来越爱妻子了。 他把电脑屏保,换成了和妻子年轻时的合照。 他觉得,每天静静地陪着妻子,就很幸福。 自从妻子生了大病,神志不清后,倪匡对妻子,更是形影不离了。 2013年,有记着约倪匡出来谈事,倪匡刚聊了一小会,就对记着说:“我现在是夫人的依靠,我必须回去照顾她了。” 这些年,倪匡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妻子,而他自己的身体,也越来越不如从前了。 2018年,好友金庸离世后,他说,不必过分悲伤,人必然要面对死亡。 那时的他,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生与死了。 昨天下午,倪匡也去寻金庸、古龙等一众好友了。 从此,这世上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“老顽童”。 而天堂,又多了一位才子。 卫斯理,再见! 倪匡先生,一路走好!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