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蓝鲸网 2025-11-19 450 10

任正非:要敢于敞开胸怀,拥抱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

世界人才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,华为以全球研发网络与开放人才战略,在这场百年一遇的人才流动中抢占先机。

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次人才大转移,是从前苏联转移了300万犹太人到以色列,促进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发展,这就崛起了一个世界奇迹。”任正非在一次外部交流中指出了这一历史现象。

在他看来,如今我们正面临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机遇。全球人才流动的浪潮中,中国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目的地和起源地。《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5》中的数据显示,中国人才竞争力已跃居全球第五,人才规模指标更是高居世界首位。

面对这一机遇,任正非表示:“华为已经敞开怀抱在全世界接收这些科学家,他们愿意在哪个国家,华为都有科研机构可以接纳,科学家想在哪儿办公,我们就在哪儿建研究所。”

与其他企业将人才视为私有资产严防死守不同,华为反其道而行之,要求各部门主动向外输送核心人才。

任正非曾坦言其思想源自余秋里主政大庆油田时的人才战略——通过持续输出优秀干部构建全国性资源网络。

他说:“当时的余秋里把大庆油田搞得很好,每当全国各个地方需要干部的时候,余秋里都会把最好的干部、最优秀的干部送给别的省份。”

华为也建立起“输出-培养-反哺”的良性循环。2015年荣耀品牌独立时,一次性向新公司输送2000名骨干。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华为消费者业务与荣耀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。

在送别荣耀员工时,任正非坦言:“你们是华为撒向世界的火种。”这种人才外流战略看似悖离商业理性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。

加强与国内大学合作,吸纳全球优秀人才,共同推动中国基础研究

——任正非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校长座谈的讲话

2018年11月19日

一、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,共同推动基础研究,让高校的灯塔照亮华为。

没有基础研究,对未来就没有感知,没有感知就做不到领先。早些年华为开始在全球的研究布局,这十多年,欧洲、日本、加拿大都是我们的重点。华为在欧洲的研究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。同时,我们也在全球聚集了三四千名业界的科学家和专家。接下来,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,用20年时间,资助中国的要素的创造发展。把实验室搬到全世界有条件的大学附近,共同推动基础研究与实验,实现自己掌握一部分核心要素的局面。

基础研究是把钱变成知识。我们有一个路径图,技术喇叭口子足够大。当这个技术距离我们实现产业化还有十亿光年,我们可能投资一点点,放个芝麻;距离只有20年了,我们多投入一点,放一个西瓜;距离只有5年了,我们就“范弗里特弹药量”重点投入,增强对准主航道的作战能力,把钱变成知识。后面还有几万开发人员把知识变成钱,做出好产品。我们2012实验室聚焦五至十年就能实现产业化的技术研究,而远期的基础研究,就请大学教授、科学家去做。

对基础研究我们不要求都成功。前段时间我讲过,对科学研究,要大胆的失败,成功太快是保守,要轻装上阵才能激发想象力。失败了就涨工资,成功了就涨级。科学研究上就没有不成功这个词。为什么呢?你告诉我走这条路是错的,讲清了路径,解决了边界问题,这就是成功。一打钻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,没有这种事情。就像四川天然气田的发现,实际上是一个酒店打温泉,打穿后冒出大量天然气来,这才发现是一个大气田。

我们会加大对教授的资助,加大和高校的战略合作。和高校教授在基础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教授,获得知识的知情权,不谋求教授和科学家的知识产权,不谋求论文的署名权。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(Polar码之父),他在2007年发现了信道极化现象与极化码,我们在这基础上,经过数年的努力,终于把理论变成了3GPP 5G NR控制信道编码标准,得到了世界的认可。

未来十年到二十年,华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,只要教授的前期研究方向跟我们基本一致,在一个“喇叭口”里面,我们就对教授无条件给予资助,这点是不会变的。让高校像灯塔一样,照亮了别人,也照亮了华为。

二、高校应加大开放合作,吸纳全球人才,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次人才大转移,是从前苏联转移了300万犹太人到以色列,促进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发展,这就崛起了一个世界奇迹。现在是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机遇,华为已经敞开怀抱在全世界接收这些科学家,他们愿意在哪个国家,华为都有科研机构可以接纳,科学家想在哪儿办公,我们就在哪儿建研究所。我们的热学研究所就部署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。这两年已经有业界知名的数学家、物理学家、化学家大规模地加入我们,最近在香港又引进了一批人工智能的专家。

我们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凝聚一批科学家,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。我们5G的标准就是源于Arikan教授十年前发表的数学论文,为致敬基础研究和探索精神,我们专门在深圳总部举办了颁奖仪式,向Arikan教授颁发特别贡献奖。Arikan教授说“作为研究人员,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见到我们的构想成为现实。”现在英国剑桥大学要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:怎么把一个数学公式比较快地变为人类的一个通信标准?他们说,这一定是很好的案例。

现在是吸纳全球人才的最好时机,在这个时候,中国的高校要敢于敞开胸怀,拥抱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。如果还在韬光养晦,不举起旗子来,科学家看不到你们的大计划就不来了,计划是人做出来的,有了人才就有了未来。大学没有必要太低调,要加强开放合作,这样人才才会成群而来。国家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高校要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,促成基础研究的井喷。

三、基础教育很重要,教育的基础在教师,“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”。

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为的公益宣传片《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》,说的是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,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,要“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武汉大学逃难,逃到了乐山,面对着雪山和喇嘛庙,继续讨论原子能科学。南京大学(原中央大学农学院)逃难,还把2000头良种牲畜带着西迁,炮火中继续做实验教学。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受到威胁的时候,仍然坚持科研教育。现在国家有钱了,第一个要振兴的是教育。钱投到房子,二三十年就旧了,但投资教育,二三十年孩子就成博士了。国家的实力不是房子,是优秀人才。俄罗斯七十年前的电影《乡村女教师》,我前几天重看了一遍很感动。一定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。我们第一代革命家全都是师范学校出来的,要让优秀的人才去读师范,从基础教育抓起,国家才有未来。

教育的开明,使整个国家强大。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是错误的,关键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,什么时候起跑不要紧。孩子在十岁之前不要去灌输“1+1=2”,他能明白一根筷子加一根筷子等于两根筷子,不等于知道“1+1=2”,这是逻辑学。但是等到了五年级自然就会懂得“1+1=2”。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,就应该自由的发展,要让他自主决策,做错了就纠正回来。他来回多错几次,就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。做科研也是这样的,要能自主决策。

在高校学科设置上,我特别支持你们重视统计学。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技术,还应该以统计学为基础。大数据需要统计学,信息科学需要统计学,生命科学也需要统计学。国家要搞人工智能,更要重视统计学。统计学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,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以统计学为基础。

广州桑拿 广州水疗 广州SN 广州SPA 广州桑拿情报站 广州桑拿网 广州桑拿论坛 广州桑拿按摩 广州洗浴 广州会所 广州水汇 广州水疗会所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蓝鲸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蓝鲸网 X1.0

微信扫描